论文关键词:宗教思想 延宕 悲剧
论文摘要:《睁姆莱特》是英匡伟大的残静l寒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造成悲居l的主要厚吾是他的延宕。噜拇蓑特为什么要延宕,在中外文学批评界争论和探索了凡十世纪,没有定论:裹灭从宗教的角度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探讨,阐述井论证了末教思想是导致哈姆莱特延宕的关键田素;基督教义和《圣经》思想是他行动的指南,宗教信仰在根大程度上引发和促进了他的悲剧结局。
凡是读过稼哈姆莱特争的人,都会清楚地记得,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总是显得在思想和行动上拖延,忧虑多于行动。这些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著名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另外。在三幕三场戏中戏后。哈姆莱特验正了克劳狄斯是杀父凶手、而在去后宫看他母后的路上。当看到这个凶手由于拭君即位并娶嫂为妻的罪孽而在祈求上帝宽恕时。他本可以立即行动,一剑把他杀死。这样,他既报了父仇又可扭转乾坤,还避免了他的悲剧。但是他没有那样争分夺秒,而是收起了剑,走了。等待一个另外的机会。对此、我们不禁要问。哈姆莱特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就是争论和探索了几个世纪的哈姆莱特延宕问题:
我们知道在莎士比亚评论中.关于笼哈姆莱特》的评论占据了一个中心地位,各位评论家对主人公哈姆莱特评论最多、论说纷纭多样、特别是对他的忧郁、装疯和行动的延宕等问题,更是见仁见智,争辩不已。其中,哈姆莱特在为父复仇中的延宕问题成为批评家们争论的焦点威廉·理查逊从哈姆莱特过分的道德感去解释他的延宕:“愤怒、和被触动的怨恨与道德之情总是倾向于要惩罚犯者。但是,如果怨恨与道德感相联系,并从中滋生。那么这种怨恨的要旨与行动就会大不相同。在最早的冲动之下,它发誓要立刻进行严厉报复。然而又要考虑是否公正得体。这些感情前来干扰、便抑制了其怒气。机敏的头脑,被这样强大而矛盾的原则激动着、极端痛苦而困惑、就要变得犹豫不决.,如此、复仇之情的激烈便会由于拖延而减弱。它将被自己的热情消耗、而夭生的和习惯的倾向便恢复其作用。“亨利·麦肯西把哈姆莱特感情过于纤细作为他行动延宕的原因:他说:’、哈姆莱特的基础是内心的极端过敏,很容易被某一种状况所强烈感染.‘又被这种状况所激起的感情所压倒··一从作品的最开头哈姆莱特就表现为被优郁所统治、精力被感情所摧毁_为父亲的死而伤心、对母亲婚姻的不满意浸透他的灵魂。而他由于这种性格的天生软弱,便屈从于它们的统治:他并不企图拒绝这些印象,或起而跟它们斗争,他宁愿光斗争。叨b怕是逃进坟墓”。费洛伊德和琼斯更是用精神分析法去解释哈姆莱特的延宕是“俄狄浦斯情节”所致。他们认为哈姆莱特之所以不能杀死克劳狄斯是否因为后者实现了他的愿望—杀父娶母,因为“还是孩子时,哈姆莱特就最热烈地爱着母亲。总是如此。这份额情感里孕育着掩饰的性爱:‘’而“哈姆莱特什么事都能做,就是不能报复那个体现了他童年被压抑的愿望的那个人。‘’近六七十年间、前苏联和我国一些莎学者多从人文主义者的思想与行动关系上予以部析。刘炳善先生在他的《英国文学简史》中、就哈姆莱特的延宕指出:“哈姆莱特不愿意杀死克劳狄斯的真正原因是怕承担谋杀国王的责任和其政治后果:因为,如果那时贸然杀死国王可能会引起人民的惊慌,会危及国家的安全:因此,他那时所考虑的不再是个人的复仇,而是国家的命运。这才是他延宕的真正原因:‘’以上种种,真可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然而,我与以上论家的意见均不相同:我认为哈姆莱特之所以延宕是出于他对宗教思想的考虑、在宗教观念的影响下。他迟迟不采取果断行动,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诚然,哈姆莱特是一位人文主义者,但他又是个基督徒:纵观全剧,我们很容易发现哈姆莱特有宗教信仰、深谙宗教教义与典籍。他的一切言行都受宗教思想的支配、无论是复仇,还是进行扭转乾坤的大业、教义和《圣经》是他行动的准则,1色经常听命于上帝的安排。
我这样解释哈姆莱特的延宕是否有悖于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人的理智、力量和自由意志的人文主义,是否抹杀了哈姆莱特的人文主义思想和表现呢?我认为在莎士比亚时代,人文主义与宗教信仰并不矛盾首先,文艺复兴时期正是宗教改革时期,恩格斯4自然辨证法》导言的第一段里就清楚地说明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德国人称这为宗教改革,法国人称之为文艺复兴。意大利人称之为五百年代。其次,我们也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到。_人文主义者反对中世纪的教会统治,但是他们还没有举起批判-s教意识的旗帜。至于莎士比亚。他是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可他还是个天主教徒。尽管他的宗教信仰较为淡漠,但他从出生、受洗直至逝世、丧葬都没有离开宗教的规范。此外,莎士比亚所写的故事,早已存在于十三世纪初撒克史·格拉玛提克斯的《丹麦史》中。在莎氏的《哈姆莱特》上演之前。已有同名旧剧上演。莎氏的这个剧作取材于前人的故事。伟大的诗人虽然能化腐朽为神奇,赋予旧作以新意,但决不能把他笔下的人物都赋予新的思想。因而。作为剧中人的哈姆莱特具有宗教意识,受宗教教义支配,这是常识中的事,更可何况莎士比亚在写戏时必然心有观众。当时的广大欣赏者。上至女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他们依然生活在宗教氛围浓厚的英国国教统治下。因而,人们相信鬼魂和神灵。存有宗教意识,依宗教规范行事也是很自然的事。例如。在剧中首先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是该剧以谈论鬼魂和耶稣基督开始。这不仅是指马西勒斯话中的‘.耶稣圣诞’,更是指霍拉旭在挑战鬼魂时引用的在督教中的习语;“凭上天的命义,我命令你说话。”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会很容易发现许多带有宗教色彩的对话和独白。鉴于这种情况,我们会很自然认识到,哈姆莱特无疑会更加了解和信仰基督教。这样,从接受美学上研究和探索,莎士比亚也不能抛开宗教的意识与形式去塑造哈姆莱特的形象。
不错.在剧中,哈姆莱特是以一个人文主义者出现的。他在威登堡求学,接受新的教育,新思想。他不再习惯本国的陈规陋习,希望打破它们:“·一我虽然从小就熟习这种风俗,我却以为把它破坏了倒比遵守它还体面些。这种酗酒纵乐的风俗,使我们在东西各国受到许多非议;他们称我们为酒徒醉汉,将下流的污名加在我们头上,使我们各项伟大的成就都因此而大为减色。……”吸一幕四场)他热爱人,崇拜人,他以他父亲为例.赞颂_人;“你看这一个的相貌多么的高雅优美:太阳神的髦发,天神的前额.像战神一徉威风凛凛的眼睛.像降落在高吻弯苍的山颠的神使一样矫健的姿)多这是一个完善卓越的仪表,真像每一个天神都曾在那上面打下印记,向世间证明这是一个男子的典型:’“(三幕四场)他赞美人文主义思想—自然界的壮丽,人的聪明才智及人的力量。他为人类高唱赞歌:“_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二幕二场)他崇尚理智。尊重事实和经验。他谴责暴政和压迫。提倡博爱,反对奴役他人。他打破社会等级制度.平等待人,和普通人友好相处,平易近人。这一点连他的敌人克劳狄斯都承认:“一般民众对他都有很大的好感,他们盲目的祟拜像一道使树木变成石块的魔泉一样,会把他戴的镣铐也当作光荣}}c四幕七场)他坦诚相待他的伺学霍拉旭。把他看做知己、一个最正直的人,而不是一个仆人。他的话证明了这一点:“不要以为我在恭维你;你除了你的善良的精神以外。身无长物。我恭维了你又有什么好处呢了为什么要向穷人恭维?不,让蜜糖一样的嘴唇去吮舔愚妄的荣华,在有利可图的所在屈下他们生财有道的膝盖来吧。·,,…”(三幕二场)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哈姆莱特是一个真正的人文主义者的光辉形象。但是从这一光辉形象上,我们也能看到为历史所铸就的宗教色彩。中国莎学家孙家秀曾说:“哈姆莱特是中世纪封建主义向近代黎明过渡时期的产物,同时,又是以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代表为雏形的J这样,他这个形象内涵的特征就是‘新’与‘旧“的并存,互相矛盾,互相阻碍或转化。”我以为哈姆莱特正是这样“新”“旧”并存的形象J他的宗教意识词样是相当鲜明的。哈姆莱特在整个复仇过程中,凡是在关键时刻,他无一例外地按照宗教意识和上帝的旨意行事。因而,在哈姆莱特的形象上就不可能不显示出一定的宗教色彩。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宗教思想是怎样在《哈姆莱特》中表现,又是怎样左右着哈姆莱特的言行的。
丈哈姆莱特》是全部莎剧中宗教色彩最浓的一部剧;根据裘克安先生注释的魔哈姆莱特》中往释的统计,全剧共有39处引用或提到(圣经》,其中.有28处出自哈姆莱特之口。可见,哈姆莱特是非常熟知《圣经》并习惯于按其行事的J此外,该剧的另一个特点是宗教思想自始至终笼罩着全剧。众所周知,该剧以鬼魂谈话开场。而鬼魂本身就是宗教的产物。它可以是天堂来的天使,也可以是地狱来的魔鬼一哈姆莱特在对待鬼魂出现问题的认识上,就是新旧思想并存的J他的人文主义思想曾使他对鬼魂有过怀疑:“我所看见的幽灵也许是魔鬼的化身。借这一个美好的形状出现,魔鬼是有这一种本领的:对柔弱优郁的灵魂。他最容易发挥他的力量;也许他看准了我的柔弱和忧郁。才向我作祟。要把我引诱到沉沦的路上J”(二幕二场)但在整个剧情的发展中,他仍然是相信鬼魂的。请看,一幕二场.、当他得知有一个鬼魂在艾尔西诺城堡上空出现过三次,这个鬼魂看上去酷似先王,他是这样表劣心声的:“要是他借着我的父王形象出现,即使地狱张并嘴来,教我不要做声,我也一定要对他说话。”在一幕四场,看到鬼魂向他走来,他表现出了自己的宗教意识:.‘天使保佑我们,不管你是一个善良的鬼魂或是万恶的妖魔,不管你带来了天上的和风或是地狱呈风,不管你的来意好坏,因为你的形象是这样引起我的怀疑,我要对你说话。”由此可见‘哈姆莱特是深信鬼魂的存在,也相信鬼魂所讲的故事的:
人们都会记得,哈姆莱特第一次出现时、是一个悲伤的王子。在威登堡大学留学的哈姆莱特。忽闻他父王在国内突然去逝,叔父匆忙继位并娶了他新寡的母亲。他带着疑团和反感回国奔丧。面对残酷的现实,他说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心愿:‘.但愿这一个太坚实的肉体会溶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或者那水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杀的律法!上帝啊上帝啊I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芬草。·。·…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她就,她就……她就稼给我的叔父、我的父亲的弟弟,……啊,罪恶匆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乱伦的轰被!……”(一幕二场)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思想活动仍然是以宗教教义为阪依的:其一,是哈姆莱特出于对基督教的信仰而不能自杀。因为基督教义是反对自杀的,也就是“永生的真神曾制定了禁止自杀的律法。”其二,是他悲伤至极甚至要自杀也出自宗教的原因。在他的独白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他已经意识到朝廷的黑暗和腐败。他恨他的叔父,更恨他的母亲,认为她甚至不如一头没有理智的畜生。为此,他悲伤,僧恨。以至想到自杀。究竟是为什么呢?我认为,原因有三:第一,是他心爱父亲的去世;第二,是他母亲“罪恶匆促”地嫁人;第三,也是最主要的,他母亲的婚姻是“乱伦’‘的婚姻。“’按照英国传统的法律和教规,寡妇和前夫的兄弟结合为乱伦,是禁止的’。这种宗教观点是以神圣的婚姻哲言为基础的。这种婚姻创造出夫妻关系和亲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这种宗教观点始出于(圣经》。在三幕四场,哈姆莱特谴责他母亲背叛神圣的婚姻时,表达了他的这种宗教思想.同时进一步解释了他过分悲痛的原因:“你的行为可以使贞节蒙污,使美德得到了伪善的名称;从纯洁的恋情的额上取下娇艳的音薇,替它盖上一个烙印;使婚姻的盟约变成博徒的誓言一样虚伪;啊!这样一种行为,简直使盟约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枢壳,神圣的婚礼变成一串澹妄的狂言;苍天的脸上也为它带上羞色,大地因为痛心这样的行为,也罩上满面的愁容,好像世界未日就要到来一般。‘’他的话不仅再次告诉我们,他巨大悲痛的原因是他们“乱伦‘.的婚姻,这始终在折磨着他,而且他从未忘记他父亲的死。一幕四场,在他看到鬼魂后,哈姆莱特不再象以往那样悲伤。他采取了积极的行动,复仇、他要重整乾坤。首先,他装疯,冒险牺牲他和奥菲利娅的爱情,随后,安排戏中戏.后宫教母,见机杀死波洛涅斯和杀死克劳狄斯。在所有这些行为中,关键的行动都是在他的宗教思想和他的复仇原则指导下进行的。
我们最应该仔细探讨的是。哈姆莱恃的宗教思想是怎样左右他的踌躇和行动的。这对理解他的悲剧非常重要。
随机阅读
- [西方文化] 洛克和霍布斯自由主义思想
- [西方文化] 论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喜剧
- [西方文化] 焦点与争鸣:当代中国西方
- [西方文化] 歌德与席勒的经典化过程
- [西方文化] 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歌的
- [西方文化] 哈姆莱特的宗教思想和他的
- [西方文化] 浅析哥特亚文化的发展
- [西方文化] 西方审美现代性的三大范式
- [西方文化] 浅谈美国法律教育的经验与
- [西方文化] 萨特的存在主义及文学观
热榜阅读
本周TOP10
- [西方文化] 西方文论的知识型及其转向
- [西方文化] 德里达:翻译与解构
- [西方文化] 席勒的冲突论与黑格尔的冲
- [西方文化] “宗教大法官”与巴赫金的
- [西方文化] 《女神》:青春期征兆与中
- [西方文化] 浅谈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
- [西方文化] 马丁.路德与德意志启蒙文
- [西方文化] 论阿多诺美学的人本主义思
- [西方文化] 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歌的
- [西方文化] 詹姆逊与中国后现代理论的
- [西方文化] 西方现代美学话语转换的四
- [西方文化] 文学中的后现代伦理:后期
- [西方文化] 哈姆莱特的宗教思想和他的
- [西方文化] 试析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价值
- [西方文化] 焦点与争鸣:当代中国西方
- [西方文化] 沃尔夫冈•伊瑟